How to become a good leader ——读《大学》笔记
读《大学》读书笔记
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,老师说的一句话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读了大学四年,总感觉没学多少东西,但是这句话,却刻在我的脑海里,一直到今天都还记得。当时对它的理解也挺简单的,无非就是要自我学习,自我提升,活到老学到老。
近来感觉平时文学方面书读的少,但特意从亚马逊上购买了电子版阅读。这里也更正一下,通常指的《大学》全称为《大学章句》,是经过孔子弟子后续收集整理过的。
下面是一些句子及我的解释:
开篇第一句就是刚才那句:“大学之道”,但这句放在最后再解释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这句的意思很好理解,强调时间、顺序、首尾。讲述的道理,其实理解易经,或者理解阴阳的人,都会觉得非常自然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
上面刚说了事情有始有终,有先有后,有表有理。下面就直接讲大学
之道了,这条道是这样的:
格物-->致知-->诚意-->正心-->修身-->齐家-->治国-->平天下
格物 and 致知
格物,是指对事物的观察、了解、学习,然后才能致知
。好了,这下我们知道了,原来在上大学之前的学习,都TM是致知啊,而且不是自己格出来的物,接下来大学里学的东西,其实也是致知。
这就像是,我们都是圣斗士,知道了原来升级是青铜升白银,白银升黄金。然后被告知,我们升了20几年,全部都是在青铜这一级上。坑爹呢这是?
其实这也是跟古现代的知识丰富程度相关的,现代的信息爆炸,各种信息专业等不胜枚举,穷其一生,很多人也无法完全掌握一科,更别说能够了解很多东西了。
好了,看来这条路升级几辈子也升不到顶,那么意义何在?其实之前也提到了,要知止!
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其物而穷其理也。盖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唯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又不尽也,是以《大学》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。
这句话就很好的解释了,《大学》的基本,就是学习,对于不知道的道理,就更加需要深究,了解。
那么多少该知止呢?豁然贯通
,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
,这就是所谓的物格,也就是知的尽头。
所以,如果你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,这句话就是很好的解释与理解了。
好了,现在已经格过物,也知道一些东西了,接下来就修炼什么呢?
诚意
诚意
,诚意是干嘛的?
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
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
诚意,简单来讲,就是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,这里提到了一点慎独,这也是儒家特有的特色,讲究的是,自己也不要欺骗自己。比如喜欢美色、讨厌臭气,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,所以大家都狼,不要装给自己看,除非——你是弯的。
好了,看上去很简单?
那就继续下一步。
正心
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,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,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,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正心
是指正视自己的情感,情绪,如果有怨恨,感到害怕,偏好、担心等,均会影响到自己的心,会影响到自己的判断。
心不在,就会看不到、听不见、吃也没味道。
搞了半天,似乎有点像是情绪管理啊?
修身
正心完了,就要修身
了,怎么修身?其实就是上在的正心之后的下一步了,你知道你讨厌你一个的时候,要提醒自己,哦,这个逗比我虽然很讨厌,但是他身上还有这个特长啊。
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,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故谚有之曰:“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”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。
齐家
我现在知道很多东西了,并且也知道怎么学习,而且对自己坦诚,并且能管理好情绪,不影响判断,现在就可以当一家之长,管理一家了。
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无之。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。孝者,所以事君也;悌者,所以事长也;慈者,所以使众也。《康诰》曰:“如保赤子。”心诚求之,虽不中不远矣。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。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:其机如此。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尧、舜帅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。桀、纣帅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治国在齐其家。
现在终于要当领导了,通过自己之前的努力与修炼,现在要将正能量辐射到自己家庭和家族了, 这个阶段中,要保持正心(就是不要被腐化啦),而且还提了另一点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这个阶段,还特别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:孝、悌、慈。
孝者事君事父母、悌者事长、慈者事众。所以当好一个领导人,要对好上下级。
治国
管好了一个家族,接下来就可以治国了哟。想想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?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悌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,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;此之谓絜矩之道。
这里也重复提到了孝悌慈,并且提了更高的要求,觉得上级不爽,自己就不要这样对下级了。下级敷衍自己,自己就不要敷衍上级了。
对人应该有上面的这些规矩,对待其它的资源呢?
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
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这里明确提出了财是末节,德是本。要追求本,舍弃末。谁钱多给我,我不介意哦。
这也是一条链:有德-->有人才聚集-->有人才就有土地-->有土就有钱-->有钱就有作用。
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,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,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。孟献子曰:“畜马乘不察于鸡豚,伐冰之家不畜牛羊,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。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”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长国家而务财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为善之,小人之使为国家,灾害并至。虽有善者,亦无如之何矣!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
这里就强调了一下资源怎么样才能合理利用,并且再次强调了,利乃末节,义才是利。
当然,这里还特意举过一个例子,强调有德无技优于有技无德。这个观点嘛,放在现在来看,不一定对,有些职位自然是德重于技,有些则是技重于德,不应该一杆子打死。
好了,其实通篇就这么长,今天借着写的过程温习了一遍,也加深了一下理解。
似乎没讲到重要的平天下
?不过治好国,自然而然就会辐射到其它国,也是慢慢平天下。
放在今天,仍然有较高的价值阅读,正如我写的标题,这本书的主题,讲的是《如何成为一个领导人》,领导人的技术并不重要,关键是德。
结合我最近看的另一本书《The Leadership Challenge》中讲到的几个习惯:
- 以身作则
- 共启愿景
- 挑战现状
- 使众人行
- 激励人心
确实还是比较相似的,都强调了,正心、诚意、修身这些部分。
算是互为补充,《大学》偏重于修身,但是在行为指导方面不足。
整体评价:
虽然现在没有什么了帝王将相,不过这条路线仍然适合大小公司的管理者,想走管理或者已经在管理线上的,均可以学习了解一下。
不足之处就是过分强调了德,忽视了《技》的深入,也同样忽视了规矩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。
在现代国家或者企业中,有时候关键技术能够影响到国家或者企业的发展,格物还是大有所为的。
而回到第一句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这就告诉我们,自我的修习不会停止,自我德高时,也能辐射影响到他人。与诸君共勉。